古代书籍制作的几种装订方式
1.经折装
经折装产生于唐后期(公元9世纪),是从卷轴装到册页装的过渡形式。卷轴装的书,如果要查阅中间某一段,必须从头打开,舒卷、查阅都十分不便。这时,雕版印深圳市步壳印术已经发明,需要根据版的尺寸来确定页面的大小。于是,原来卷轴装中的长卷纸就被反复折叠,首尾粘在厚纸板上,有时再裱上织物或色纸,作为封面,这种形式就叫作经折装。
2.旋风装
旋风装实际上是经折装的变形产物。它是用一张大纸对折起来,一半粘在书的最前面,另一半从书的右边包到背面,粘在末页。如果从第一页翻起,一直翻到最后,仍可接连翻到第一页,回环往复,不会间断,因此得名。
3.蝴蝶装
巾深圳市步壳印术的发明,给书籍形式带来很大的变书籍从卷轴形式转变到册页形式。册页是现代书籍的主要形式。蝴蝶装就是册页的最初形式。它不像旋风装每页相连,而是一个版就是页,书页反折,使版心朝里,单口向外,并将折口一起粘在一张包背的硬纸上,有时用丝织品作为封面面料,很像现代的精装书籍。由于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此得名。此种装帧方法避免了经折装和旋风装书页折痕处容易断裂的现象,得到较大推广。蝴蝶装的书籍在书架上陈列时,书口朝下,书根向外,与现代书籍陈列方式不同。蝴蝶装起始于五代(公元10世纪),盛行于宋代,至元代(公元13世纪)逐渐衰落。
4.包背装
虽然蝴蝶装有很多方便之处,但也很不完善。因为文字面朝内,每翻阅两页的同时必须翻动两页空白页。
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
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册书就装订好了。包背装除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他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
由于包背装的纸捻易受到翻书拉力的影响而断开,同样造成书页散落的烦恼。因此,明朝中叶以又被线装的形式所取代。
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观,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线装的封面封底不再用一整张纸绕背胶粘,而是上下各置一张散页,然后用刀将上下及书背切齐,并用浮石打磨再在书脊处打孔用线串牢。线多为丝质或棉质,孔的位置相对书脊比纸捻远,以便装订后纸捻不显露出来。最常见的是四针眼订法,偶尔也有六针眼或八针眼的。有时,常将书角用绫锦包起来,这叫作包角。
包背装和线装的书籍,书口易磨损破裂,因此,上架收藏采取平放的方式。为了方便起见,还在书根上靠近书背处写上书名和卷次。
由于是平着摆放,封面也不需要使用厚硬的材料,多是用比书纸略厚点的纸张,有时也用布面,故而具有柔软、亲切的感觉。由于书籍柔软,为防其破损,多用木板或纸板制成书函加以保护。
书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实际需要而定,且形式多样,多用硬纸板为衬,白纸做里外用蓝布或云锦做面。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两头露出书的上下两边。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叫“四合套”,在开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云头形,称作“月牙套”或“云头套”。
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考究的书函,既保护书籍又增添书籍的艺术典雅之美。
印画册做包装/深圳步壳印深圳市步壳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