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籍裝訂形式/簡牘裝
書籍形態/簡牘裝。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
我國最早的書籍“簡牘”,其用毛筆蘸墨書寫而成;始於周代(公元前11世紀)盛於秦漢(公元3世紀至公元2世紀)。記載在木牘上的文字,常被稱為“方或“版”。“犢”,《說文解字》釋為:“犢,書版也。”故後人也稱“方版為“版犢
把許多簡編連起來稱“策”,又稱“簡策”。由於版牘面積大,地圖、書信之類在古代常使用版犢,地圖因之被稱為“版圖”;書信因定製為一尺,則被稱為“尺牘”。簡的長度,一般有三尺、尺半和一尺三種。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成策的方法是用繩將簡依序編連,上下各用繩子道,將簡扎成一束成冊。
簡背面寫上篇名及篇次,當簡冊捲起時,文字正好顯露於外,方便了人們檢和查找,這可以說明現代書籍扉頁的淵源。簡冊的最後一根簡叫“尾簡”,收捲時以這根尾簡為中軸,自左向右捲起。漢代時簡已規範,前後有兩根空白稱為贅簡的簡,目的是保護中間內容,相當於現在的護頁,然後是篇名、作者、正文部書若有許多策,用布或帛包裹,謂“囊”,相當於現在的書盒。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著於竹帛謂之書簡策”和“版牘”統稱為“簡牘”。
從簡冊開始,古代的書籍開始具有了一定的形制,這對中國書籍文化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如:後世書籍一直沿襲的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文字書寫順序;現今仍使用的一些書籍單位、稱謂、術語等,以及版面上的“行格”形式,都可遠溯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