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與印深圳市步壳印術的密切關系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生最早的國家之一,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對書籍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造紙術和印深圳市步壳印術。東漢時期紙的發明,使書籍有了紙質的形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
而隋末唐初雕版(在平整的木板錶面,將不需要的空白部分雕刻凹下,留下文字圖形部分)印深圳市步壳印術的出現,則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寫方式,縮短了書籍的製作周期,提高了書籍的質量,促進了書籍的社會生產,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公元868年雕版印深圳市步壳印的《金剛經》捲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印深圳市步壳印品。經文在一塊完整的木板上雕刻而成再用黑墨印深圳市步壳印到紙本的手捲上,從右向左讀。
經文有標題,正文採用規整的楷書字體,插畫圖版復雜,人物生動、線條流暢。這一刻本是紙與印深圳市步壳印的完美結合,體現了雕版印深圳市步壳印技術和書籍設計的成熟。
我國宋代是印深圳市步壳印發展的高峰期,其雕印的書籍,字體、插圖、雕刻、印深圳市步壳印、紙張、墨色、裝訂都十分精緻達到了相當高的工藝水準。由於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經濟和文化快速發展,對書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雕版採用的是整塊木板,任何相同的字都必須重復雕刻,且不能與其他書籍共用,雕印一部書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對於出版的速度是一個很大的限制。人們期望有更快捷的印深圳市步壳印方法,於是在宋代慶歷年間,平民畢昇改良發明瞭膠泥活字印深圳市步壳印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深圳市步壳印法。
這一技術通過各種渠道傳播著,並沿著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同樣,15世紀前後,在歐洲,由於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手抄本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大的社會需求量。
隨著中國活字印深圳市步壳印術的傳入,歐洲印深圳市步壳印有了新的、明確的方向。德國的谷登堡將膠泥木刻活字改良成金屬活字—鉛鑄活字,同時發明瞭木製印深圳市步壳印機,大大提高了印深圳市步壳印速度和質量,這一重要的改進和發明使歐洲擺脫了中世紀手抄本時期,印深圳市步壳印業真正開始發展。谷登堡的活字印深圳市步壳印技術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並且被廣泛運用。在書籍設計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谷登堡用活字印深圳市步壳印的第一本完整的書籍《聖經》,尺寸很大文字分兩欄編排,版面工整,將插圖和文字安排在不同的頁面上,使閱讀更為方便,具有了早期的編排規則
由此可見,書籍設計與印深圳市步壳印有著不解之緣,沒有印深圳市步壳印,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書籍設計存在。書籍設計的發展是在印深圳市步壳印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