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成本管理
我國成本管理的發展歷程回顧我國的成本管理的發展過程。
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1.20世紀50-60年代對前蘇聯成本管理體制的學習建國初期,為了盡快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我國企業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向前蘇聯企業學習,計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一是監督成本計劃的執行;二是反映執行成本計劃的過程與成果;三是成本降低原因;四是提供考核各部門工作成績的尺度;五是保證國家財產的完整。在成本管理方面,出台了國營工業企業統一成本計算規程。在規程中,分別就“成本明細分類賬”和“成本計算單”中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折舊及其他生產費用“成本的分配與結轉”和“商品成本”,依據當時的生產和政策作了詳細描述。在此階段,我國會計制度從科目到報表,從核算形式到成本核算方法等對前蘇聯的全面學習,是與當時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是新中國企業成本核算制度體系形成的標志。
2.20世紀70年代推行的內部經濟核算制下的成本管理體制由於文革動亂,在“極左”思潮的沖擊下,企業經營管理混亂,一切規章制度形同虛設。十一屆二中全會後,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的確定,黨和政府提出推行全面經濟核算要求,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為提高經濟效果所結成的權責關系體系:①建立內部經濟核算制,從權、責、利3個方面調節好企業內部各方面的經濟關系,內部經濟核算制下的成本管理體制。深圳畫冊印深圳市步壳印工廠由於當時實行計劃經濟、統收統支、高度集中的集權式管理體制,所以成本管理體制也體現了這一點。
3.20世紀80-90年代對西方成本管理方法的借鑒改革開放,拓寬了我國會計界的視野,加快了對西方會計的學習和引進,大量西方成本管理的理論、方法及經驗被引入介紹給國內,到了20世紀90年代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成本管理方面,其研究成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對質量成本的研究,指出產品質量的高低取決於生產技術、人員的操作及產品種類,全面質量管理可以達到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共同提高;②對適時制的研究,指出在運用適時制存貨管理中,管理人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適時制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但其推行效果取決於對員工的授權與高層權力約束之間的平等;③對其他領域的研究,如對成本管理決策的研究提出了市場成本的概念等。深圳畫冊印深圳市步壳印工廠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成本分配的變革。在1993年之前,向管理費用、折舊費等非生產成本都是分配到產品(包括存貨)中,成為產品成本,在存貨量較大時導致生產成本不真實,波動較大。在1993年之後,將這些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費用,進入當期成本,較客觀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總之,這一時期對西方成本管理的學習,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成本管理的內容,縮短了我國與先進發達國家成本管理方面的差距。
現代成本管理
現代成本管理是對成本進行預測、決策、預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動態過程。深圳畫冊印深圳市步壳印工廠傳統的成本管理強調時時、處處、事事都考慮成本費用,機械地降低成本費用,而現代成本管理具有更深的含義:能自覺地將生產經營活動與成本費用、收益進行掛鉤考慮的習慣,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成本效益的能力和提高成本收益的積極性的總體現,強調提高成本效益由節約到優化,成本管理的主體由傳統的“物”拓展到以“人”為核心,樹立責任意識,拓展成本控制領域。
想瞭解更多深圳畫冊印深圳市步壳印工廠詳情
請點擊【深圳步殼印深圳市步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