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版式在現代書籍印深圳市步壳印設計中的應用
我國在19世紀晚期前,文字是以傳統豎排形式為主。由於西方知識大量傳入國內,傳統的豎排方式便無法合理地適應外文、數學公式和各類表格。從視覺規律特點上分析,視覺移動方向一般是從左到右,自上而下,視線的水平移動比垂直移動快,水平尺寸判斷的準確性高於垂直方向尺寸判斷,因此橫排比豎排更易於閱讀。
基於這些因素出版業開始採用西方的橫排方式來編排。自190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第一本漢字橫排圖書後,圖書橫排方式便成為主流,這種排版方式改變了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模式。
我國古代印本書傳統版式格局高雅、氣韻古樸。其所蘊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氣息,對我國現代書籍設計的發展有深化作用。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可借鑒古代印本書版式的優秀藝術特徵,尋找傳統設計和現代書籍設計的最佳契合點,創新應用於現代書籍設計中。
(1)版框的創新性
版框不僅有實用功能還具有規整的審美需要,更包含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內涵。如圖4-4所示,《御苑賞石》在版式的設計中,每幅頁面版框設計均不同,有的把版框的位置上移,或在版框下空白處加圖片形成疏密黑白對比,有的圖片占滿整個版心,有的則大面積空白,給人一種清新雅緻的現代感;亦不失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2)魚尾與版心的創新性
書籍由捲軸裝轉變為蝴蝶裝時要把印張從中心對折,用以粘背裝訂,因此在版心騎縫中做一個記號,這個記號的形狀像魚的尾巴所以稱為“魚尾”,用來防止折疊時中縫出現歪斜;書籍轉變為包背裝和線裝時,這個版心就成為了“書口”。古代印本書版面的中心稱為“版心”。現代書籍設計中不照抄中國古代印本版式里的固定樣式的魚尾與版心,而是運用打破手法來表現現代版式設計的新視覺。《意匠文字》的內頁打破傳統的古印本書的版心設計局限,版心下移,天頭留白較多,整體版心內容橫向相連接,設計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失傳統亦現代設計感十足;書中魚尾打破了中國傳統古印本書籍中魚尾的式樣,煥然一新,在魚尾設計處與水墨元素融會貫通增加了圖書的韻味。
(3)天頭與地腳的創新性
天頭與地腳即是版框外圍的上下空白,一般情況下天頭大於地腳,是有眉批之功用。現代書籍設計中以白當黑,加以豐富天頭與地腳的留白之處,使整體畫面疏密有致。《食物本草》內頁的設計中豎排的文字與穿插的圖形很好地結合,主體內容下移,天頭留白多,與地腳的留白較少形成對比;在天頭留白處添加了說明性文字,增加了功能性,文字排列具有規律性,段與段之間形成的不同面積的文欄位使整體版式設計疏密有致更具變化性,圖片在版心內穿插大小變化。天頭與地腳的創新應用不僅具有功能性,同時增加了書籍的藝術美感,也使現代書籍設計更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4)批註與印章的創新性
批註是日常用的讀書方法之一,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把讀書筆記及感想疑難問題等,隨手書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可以幫助理解以便加深思考記憶及查閱重點;印章多用硃色,日常應用之外又用於書畫題款,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在現代書籍設計之中巧妙地運用亦別有一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