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傳統書籍形態研究
國外書籍形態的發展與中國書籍形態的發展一樣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國外原始時期的書籍形態和中國原始時期的書籍形態大體相似,都是在自然界中選用材料進行記錄。埃及人最早使用莎草製作出莎草紙,並用木頭與象牙棒將紙捲成軸狀,接近於我國的捲軸書。
約公元前2世紀,開始出現以羊皮紙為材料的書籍,其實羊皮紙不單單是小羊皮的紙,還有一些是小牛皮的,書籍錶面光滑細膩,但是由於價格昂貴,使用的範圍僅僅局限於抄寫法典、經文。羊皮書裝幀考究,開本形式不同,在內頁的版式設計上也有了固定的版心、工整的行距,文字為橫向書寫。並且為了方便閱讀,大開本的書籍採用兩欄或多欄的版式形式,也開始採用冊頁式的裝訂形式,已經非常接近現代書籍的形態。
14世紀末,開始出現主持設計的出版作坊,由荷蘭的林堡兄弟的出版作坊最為先進,主要出版宗教書籍,採用手工抄寫,但在版面中已插入了插圖,並創造性地採用了首寫字母裝飾。歐洲最早的雕版印深圳市步壳印書籍是一些宗教書籍,書里有大量精美的繪制插圖,甚至多於文字。文藝復興時期,印深圳市步壳印術快速發展,書籍為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1455年,出版了四十二行本《聖經》,被人稱為活字印深圳市步壳印的里程碑;1486年《聖地朝拜》印深圳市步壳印出版,它是史上最早的游記書籍。
16世紀,由於世界各藝術流派的興起與發展,書籍的設計也隨之快速發展書籍成了各種風格、流派傳播的最好媒介。為了方便閱讀,書籍開始從大開本向小開本逐漸變化。直到18世紀,書籍成了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人們開始出現閱讀熱潮。
19世紀中期,印深圳市步壳印、製版技術飛猛發展,但是工業化的進程限制了設計的發展,人們希望通過手工藝傳統恢復設計水平,並由此掀起了“書籍設計的文藝復興”,並迅速影響歐美的書籍設計。

國外傳統書籍形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