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印深圳市步壳印前的書稿編輯加工
如果說審讀只是編輯人員的分析、判斷,即“大處著眼”,那麽編輯加工就是在審讀的基礎上對書稿所做的具體整理、改正、完善、提高工作。這是一項字斟句酌、既細致又繁雜的“小處著手”的工作。一個作者在一部書稿中難免會有筆誤、會有疏漏的地方,編輯人員要善於發現這些毛病,並加以改正。
審讀中認為某些章節內容需要增刪或調整的,應在加工前編輯加工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消除書籍中政治內容上的差錯。
2.消除書籍中科技內容上的差錯。
3.修改書籍中不準確、不清楚、邏輯性不強的表述及語法
4.修改書籍中不正確使用科學技術規範的表述。在書稿中統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5.改正書稿中使用不正確、不準確的科技名詞、術語,並統全稿的科技名詞、術語。
6.核對專用名詞的使用是否正確(包括人名、地名、譯名、機構名稱等)。
7.核實重要的引文,並標明出處。
8.刪除不必要的重復內容,改正語言贅餘,改正病句,修改不嚴謹的表述。
9.糾正不規範的漢字及名字。糾正使用不正確的標點符號。改正拼寫錯誤的外文及漢語拼音。
10.糾正不正確的關系式、算式、方程式、反應式等公式,糾正使用不正確的科技符號。
11.核對科技插圖的畫法是否正確、規範,正文與插圖的對應關系是否正確。檢查插圖位置是否正確,並標出正確圖位。同時檢查圖稿質量、形式是否符合製版要求。
12.統一全書稿的體例、格式。
13.增加必要的註釋,決定加註的形式(隨文註、當頁註、篇末註等),增加必要的輔文,如出版說明、符號使用說明、內容提要等。
14.整理目錄、檢索等,並與正文順序一一核對。
15.檢查序碼,如章、節、小節的編目順序;插圖序號、插表序號、公式序號等是否正確。
16.標註外文的語別(如英文、俄文、希臘文等)、字體(如黑體、正體、斜體及大小寫等)。
17.標註特殊版式、特殊字體和公式(特別是階梯疊排公式和角碼、角標)的排法。
18.整理版權、版本記錄項目及在版編目數據。
19.整理文稿、圖稿,編定流水號,填寫發稿單、稿酬單、徵訂單、書稿檔案清單等發稿文件,寫岀編輯加工報告。辦理發稿手續。
編輯人員還要正確理解並執行“文責自負”的原則。對於作者在學術上的不同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不必強求對於不同作者語言上的不同風格,要予以尊重。編輯加工時,應盡量在原稿空白處改寫。少用引線,一般不要用校對符號。刪除處要塗死,塗改後要通讀。